市農工黨
特色農牧業是我市確立的七大主導產業之一。近年來,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立足建設“首都兩區”和打造河北“一翼”,制定出臺了《張家口市特色農牧產業發展規劃(2020-2025年)》,提出了“五片三區九大產業”發展思路,特色農牧業不斷發展壯大,在引領農民脫貧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一、發展現狀
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發展,我市特色農牧產業發展基礎基本形成,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:一是生態農業建設成效明顯。夏秋季蔬菜、馬鈴薯、鮮食玉米、葡萄、雜交谷子已成為全國或全省主要產區。2020年,設施蔬菜瓜果面積達到17.44萬畝,產量達到58萬噸;葡萄種植面積18萬畝,產量30萬噸。二是部分產業完整鏈條基本形成。奶業、馬鈴薯業已成為我市標準化程度最高、產業鏈最為完整的產業。2020 年,全市奶牛發展到30.2 萬頭,奶產量120.6萬噸;馬鈴薯播種面積保持在110.18萬畝,產量228.17萬噸,三是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逐步叫響。特別是崇禮蠶豆、懷來葡萄酒、陽原南口供佛杏、宣化牛奶葡萄、陽原驢等一批特色農產品獲得“三品一標”認證。四是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顯現。雪川、弘基等一批龍頭企業快速成長,“龍頭企業+合作社(協會)+基地農戶”的格局初步形成。
二、存在問題
(一)農牧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。我市特色優勢農產品數量有限、推廣不夠,缺乏市場競爭力。各縣區針對特色優勢農產品發展的支持政策不多,規劃引領不夠。國有農牧企業與發達地區相比規模偏小,帶動能力還不強,“領頭羊”作用發揮不夠明顯。
(二)特色農牧業產業化水平不高。多數特色農產品生產還處在粗放、分散經營階段,產業鏈條短,生產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操作規范。加工主要以原料生產和初加工為主,精深加工、高附加值產品少;生產者營銷觀念不強,銷售渠道不寬,產品市場占有率不高。
(三)名特優農牧產品較少。全市農牧產品有產品無品牌、有品牌無名牌現象較為突出,高質量農產品供應不足,季節性蔬菜生產過剩,豐產不豐收的情況時有發生。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不健全,產前、產中、產后各環節得不到有效控制。
(四)農牧業科技服務能力不強。新產品、新品種、新技術研發與推廣投入嚴重不足,產品良種覆蓋率普遍偏低。部分特色產品品種混雜,品質退化,栽培、加工、貯藏技術落后,科技服務水平有待提升。
(五)農牧企業發展普遍缺乏資金。農牧行業是實實在在的實體,前期投資大、利潤回報期長,農牧企業尤其小的農牧企業發展中最困惑就是資金不足,因此融資難、融資貴成為制約我市農牧企業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。
三、對策建議
(一)盡快制定出臺“九大產業”的具體配套政策。緊密結合我市現代種業、糧食、節水蔬菜、優質果品、特色中藥材、生豬、草食畜牧、特色畜牧、奶業9大產業實際需要,堅持目標需求導向,研究出臺我市具體扶持政策,并積極整合科技、國土、環保、水利、林草等方面支農政策,優化營商環境。加大宣傳力度,通過多種方式,吸引、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特色農牧產業,豐富支持特色農牧產業發展的具體方式。
(二)推進農牧產品產業化、規?;l展。在農牧產品的優質開發上做文章,在產品生產、精深加工、產品營銷等環節拓展上下功夫,努力形成農工貿一體化經營、產加銷一條龍服務的產業化格局。重點推進綠色蔬菜、雜糧、牛羊肉等優質農牧產品的精深加工,延長產業鏈,最終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農牧產品加工基地和產業集聚區。同時,以組建區域農墾集團為契機,整合康保牧場、沽源牧場、察北牧場資源資產,發揮國有經濟在推動特色農牧發展中的積極作用。
(三)加快推進標準化、品牌化建設。集中打造、持續培強代表張家口農牧特色和文化的市域農牧產品公用品牌,并以此為引領,將察北乳品、陽原裘皮等一大批優秀縣域公用農牧品牌叫響擦亮。與此同時,還需主動適應和創新“互聯網+農牧業”模式,探索全產業鏈發展模式,培育全國知名品牌。
(四)加強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。市縣兩級政府需立足實際,引導龍頭企業加大與國內外科研單位、重點院校合作力度,大力發展高效集約化種植、畜禽良種繁育及飼養、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等先進實用技術。同時,整合組織、科技、農業農村、發改等部門資源,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和科研項目投入,打造一支本土農牧科技隊伍。
(五)加大對農牧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。建議由各級政府牽頭組建農牧業產業引導基金,以股權投資方式直接投資轄區內農牧企業,并協調金融機構以及國有政策性銀行,對于龍頭企業適當放開授信額度,讓企業獲得利息更低年限更長的貸款,“一企一策”破解企業“缺金”問題。
(六)優化農牧業種養結構。以“首都兩區”建設為契機,主動接受水資源約束,采取滴灌、微灌等高效節水措施,逐步壓減水澆地面積和高耗水蔬菜種植規模,發展低耗水優質農作物。同時,因地制宜調整優化特色農牧業結構,發展高效優質飼草和草飼畜牧業,使全市特色農牧業進一步優化。